中图社柏林12月18日电 访:中国在南极冰穹A地区建站是对极地科考活动的重大贡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图社记者郑启航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在南极冰穹A地区建考察站是对全世界极地科考活动2007-2008国际极地年的一项重大贡献,我预祝中国同行取得成功,”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哈特维希·格南特博士最近在接受中图社记者专访时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南极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计划的一部分。格南特说,他所在的研究所一直与中国同行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还在昆仑站处于设计阶段时,双方就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交流,比如德国在运营南极内陆科考站方面的经验、教训及采用的相关技术。昆仑站的建成将促进双方进一步合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格南特说:“中国在冰穹A地区建站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开展冰芯研究,通过冰芯研究可以揭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德国目前也利用自己建在南极内陆的科嫩科考站在夏季时获得的冰芯开展类似研究,当中国昆仑站建成后,相信两国会在冰芯研究领域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说,在后勤保障方面,德中双方也将开展更多合作,如明年1月份,中国就将有一个高级代表团搭乘他所在的研究所的飞机从中国中山站飞往冰穹A地区视察届时刚刚落成的昆仑站。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格南特说:“南极冰穹A地区拥有4000米厚的冰层,此前从未有人在此地建过科考站,因而信息收集很不够,中国建站以后,由于目前南极科考领域的国际合作很开放,中国在此处冰芯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能很好地惠及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南极研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格南特表示,他非常佩服中国同行的科学探索精神,因为“冰穹A地区自然条件极端恶劣,4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和极度寒冷将给前去建站的中国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身心构成巨大挑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认为,中国科考队员此次建站至少面临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长距离运输的挑战,从中国中山站到冰穹A有1700多公里,如此长距离的运输不论是对运输设备还是科考队员都是严峻的考验;二是建筑材料的考验,建材必须具有极强的耐低温的能力,因为冰穹A地区全年气候极度寒冷;三是施工周期非常短,中国科考队员必须赶在南极洲的夏季,即12月份到1月份内完成建站工作,过了夏季,施工将无法进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格南特说,由于建站的目的是让科学家能够开展相关试验,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科考队员还必须安装并调试好科学实验设备,所以留给中国科考队员建站的时间不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