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社北京12月18日电题:时代歌者——作家张锲与改革开放的故事 tujian.org 记者周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家张锲30年前写下的一段文字,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必须改革……一股巨大的、立志改革的热流,正在中国大地上滚动。它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全面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又萌发了蓬勃的生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锲在这篇名为《热流》的长篇报告文学中,记录下了1978年后中国大地跳动的改革脉搏。那字里行间的滚烫赤诚,是作者多年压抑的创作热情的喷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前,张锲的“右派”问题得到彻底改正。他说:“我浑身像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力气,燃烧的激情使我产生了一个个新的创作构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们表现出来,用以奉献给我的祖国和人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30年前开始,我在文艺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忆起当时的情景,年过七旬的张锲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我对祖国和个人的未来都充满信心,认为总算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一心一意想用创作上的成绩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tujian.org 从那时起,张锲融入了改革文学的“热流”,“改革”成为他文学作品的关键词之一。跑遍中州大地后,张锲写出了反映河南改革开放全景的长篇报告文学《热流》,1979年经广播电台播出后轰动全国。随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为改革者、为改革大潮赞美呐喊的长篇小说《改革者》及电影剧本《最后的选择》,颂扬知识分子的爱国心、报国志的话剧剧本《祖国之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关注改革、记录改革、讴歌改革……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给张锲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创作营养。30年来,张锲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热流》、《热岛》、《是真名士自风流》、《又当桂子飘香时》这些直接记录时代的报告文学先后获得全国大奖,散文《在陈嘉庚先生墓前的沉思》、《魂兮,归来》、《剪不断的中国结》等也都备受好评。 tujian.org “他的作品多讴歌改革、塑造新人,格调高昂、气势雄放,善于营造一种充满朝气、发人深思、催人奋发的时代氛围。”有评论这样写道,他是“一位富于生活热情和激情的时代歌者,他对这时代、这生活、这生命,对生命中经历的一切都怀着深沉的爱和真正的珍惜。” tujian.org 张锲自己说:“我的个人命运始终是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正因为这样,我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今天这样安定团结、蓬蓬勃勃的政治局面得来不易,我们必须尽全力维护它、发展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80年代后,张锲在中国作协、中国文联担任领导职务。在他多方奔走、积极努力下,中华文学基金会于1986年6月正式成立。二十余年来,中华文学基金会设立了“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中美文学交流奖”、“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策划出版了“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创建了深圳创作之家、北京作家门诊部等,扶持作家、鼓励创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年前,张锲与季羡林、铁凝、王蒙等55位作家倡议创建“育才图书室”。张锲具体负责这项公益活动,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无论是走上四五里的西双版纳山路,还是头顶内蒙古草原的灼人艳阳,都要到捐赠现场、受赠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对我是个心灵净化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他说,“很多作家捐书、捐钱、捐电脑,社会各界也踊跃捐赠,这已形成了一种动力,一种时尚。”目前,这项工程已先后为云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安徽、重庆、西藏及四川地震灾区的中小学捐建了数以百计的图书室,捐赠了数以万计的图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啊,同时代的年轻朋友!愿我们共同来创造灿烂的明天,让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觉着活得值得,让每一个后来者,都能为我们感到骄傲,都能踩着我们的脚印行进!”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是张锲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对年轻一代的深深寄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