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军营报告)特稿:硝烟在边境升起,但是为了和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图社云南文山12月18日电(记者 黎云 李建敏 朱映涛)第一次大扫雷的时候,傅秀堂还是班长,现在他已经是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的中校副团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支由傅秀堂带领的堪界扫雷保障队,和其他几支扫雷保障队一起,正在为中越边境勘界进行第三次扫雷清障,这也是中国第三次较大规模地清除残留在中越边境的地雷和爆炸物。 tujian.org 2005年11月2日,中越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两国陆地边界勘界立碑最迟将在2008年完成。两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将把两国边界建成和平友好和长期稳定的边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设和平友好和长期稳定的边界,直接面临的难题,就是战争遗留下来的大量地雷和爆炸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没有人知道,在中越边境到底有多少地雷。”傅秀堂说。有人说有100万,有人说可能有200万。仅文山州一个地区,自1979年以来,触雷导致伤残和死亡的人数就有近6000人,因为有地雷,文山还有数万亩土地不能耕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文山州富宁县的砂仁寨,87个村民,被地雷炸得只有81条腿,成为全世界都有名的雷患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1992年至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在中越边境组织了第一次大扫雷。“第一次大扫雷主要是清除边境口岸、通道,还有边防部队巡逻道路上的地雷。”傅秀堂回忆,在当年,云南省军区组建了几支扫雷队,总部也派来了专家和指导小组。“每扫出一片来,我们都要手拉着手,用脚在上边踩一遍,然后才移交给地方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第一次扫雷行动的继续,中越边境地区有102.8平方公里的雷场面积被清除。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扫雷行动,以封围标示的方式,将存在地雷和爆炸物的159.46平方公里土地圈列起来,防止边民误入。“从那以后,人触雷的事件就很少了,但是牲口跑进雷区被炸死的事情还是很多。”傅秀堂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1997年开始,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又展开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扫雷行动,即通常所说的第二次扫雷行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次扫雷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再加上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成效非常明显,一共扫除地雷50多万枚、爆炸物18多万发(件)。在当年的主战场之一者阴山,万亩茶树茶香满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雷的清除,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个国家级、13个省级边贸口岸和30多个边贸互市点,290多条边境通道在中国和越南之间陆续开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雷患并没有完全消除,有的仅仅是被封围起来。两次大规模的扫雷后,有人估计,大约还有40平方公里的雷场,超过50万枚地雷和各类爆炸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次大扫雷也因此揭开了序幕。“我们这次扫雷,主要是为中越两国勘界服务,打通勘界通道、扫除新立界碑点以及周围的雷场,保障中越勘界人员顺利完成勘界立碑任务。”在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的扫雷保障队里,教导员孙仕军一边介绍,一边展示了扫雷队扫出来的各型爆炸物。小小的房间里,有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母子雷、连环雷、松发雷、跳雷等十几个品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中越边境扫雷面临的困难之一,雷的种类太多了。”孙仕军说。由于每种雷的引发原理不一样,由多型号地雷组成的混合型雷场,最让工兵头疼。在当年的战争中,双方部队究竟在边境线上到底埋下了多少种型号的地雷,谁也不知道。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困难之二是时间的久远,从1979年起算到现在,已经有将近30年的时间,很多地雷和爆炸物已经严重锈蚀,一触即发。再加上云南、广西地区山高林密,雨水较多,泥石流和山洪频发,一场大雨过后,有的雷可能被冲到路边,而有的,则可能被深埋到土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在实际的排除过程中就遇到过,用排爆弹炸开浮土后,发现不止一层地雷,非常危险。”傅秀堂介绍,按照埋雷要求,地雷上的覆盖土层一般不超过30厘米,但傅秀堂有一次带领扫雷队排雷时,炸开了上面30厘米的浮土层,发现下面一层一层地累积了好几十颗地雷,出了一身冷汗。 tujian.org 后来分析,这些地雷顺着沟被雨水冲刷到这里受到岩石阻挡,就堆了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战时的规定,地雷和爆炸物的扫除率,只要达到70%,步兵就可以发起冲击。而中越边境的每一次扫雷,要求的扫除率,都是100%。“还是跟以前一样,扫完了我们的官兵先到地面上踩一遍,要炸先炸我们。”这几年来,象傅秀堂、孙仕军这样长期在一线扫雷的军官,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次去踩过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样承担危险的,除了在一线直接扫雷的官兵,还包括每天背炸药上山的士兵。很多阵地和山头没有公路,扫雷爆破作业需要的炸药,全靠边防连队的士兵背上山去。有时候,需要动用一个连队的兵力,才能完成炸药的前送。“身上背着几十斤炸药爬山路,不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是一种考验。”傅秀堂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确保不出现任何闪失,扫雷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的8点到11点。“因为这个时间段,人的精力最好,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孙仕军介绍,晚上为了保障充足的睡眠,也会尽量少安排一些娱乐活动,按时熄灯睡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人员的搭配上,扫雷队也进行科学的组合。扫雷兵都是从补充兵员中优先挑选的,新兵进入扫雷队后,第一年只做一些辅助工作,不直接进行排雷作业。在一线进行爆破和手工排雷作业的,都是经过工兵专业训练,心理素质好的老兵和技术骨干。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为南方潮湿的气候和数不清的蝗虫、毒蛇,在扫雷队的官兵中,被虫蛇叮咬,以及出现皮肤病的很多。部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全身洒雄黄酒,打预防针、扎绑腿等,但是只要上过几次山的队员,仍然会在身上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有的是因为皮肤溃烂,有的是被蛇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到扫雷队来。在和平时期,虽然都穿着军装,但是能够真正体现军人价值的岗位,其实并不多。扫雷排障,可以让年轻的士兵近距离地嗅到硝烟的味道,对年轻人还是有吸引力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战士们把身上的伤疤,叫做‘光荣疤’,只有我们扫雷兵才有。”孙仕军说。随着中越勘界最后时间的临近,傅秀堂、孙仕军和战友们也即将完成本次扫雷工作。 截至2008年11月,傅秀堂、孙仕军和所在的扫雷队,完成了中越边境140多个新立界碑点及通道的扫雷任务,打通勘界通道196条,扫雷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以上,销毁各类爆炸物近3万件(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排雷引爆的硝烟在中越边境升起,但这一次,是为了和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部也派来了专家和指导小组。“每扫出一片来,我们都要手拉着手,用脚在上边踩一遍,然后才移交给地方政府。” tujian.org 随着第一次扫雷行动的继续,中越边境地区有102.8平方公里的雷场面积被清除。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扫雷行动,以封围标示的方式,将存在地雷和爆炸物的159.46平方公里土地圈列起来,防止边民误入。“从那以后,人触雷的事件就很少了,但是牲口跑进雷区被炸死的事情还是很多。”傅秀堂说。 tujian.org 从1997年开始,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又展开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扫雷行动,即通常所说的第二次扫雷行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次扫雷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再加上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成效非常明显,一共扫除地雷50多万枚、爆炸物18多万发(件)。在当年的主战场之一者阴山,万亩茶树茶香满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雷的清除,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个国家级、13个省级边贸口岸和30多个边贸互市点,290多条边境通道在中国和越南之间陆续开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雷患并没有完全消除,有的仅仅是被封围起来。两次大规模的扫雷后,有人估计,大约还有40平方公里的雷场,超过50万枚地雷和各类爆炸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次大扫雷也因此揭开了序幕。“我们这次扫雷,主要是为中越两国勘界服务,打通勘界通道、扫除新立界碑点以及周围的雷场,保障中越勘界人员顺利完成勘界立碑任务。”在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的扫雷保障队里,教导员孙仕军一边介绍,一边展示了扫雷队扫出来的各型爆炸物。小小的房间里,有防坦克雷、防步兵雷、母子雷、连环雷、松发雷、跳雷等十几个品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中越边境扫雷面临的困难之一,雷的种类太多了。”孙仕军说。由于每种雷的引发原理不一样,由多型号地雷组成的混合型雷场,最让工兵头疼。在当年的战争中,双方部队究竟在边境线上到底埋下了多少种型号的地雷,谁也不知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困难之二是时间的久远,从1979年起算到现在,已经有将近30年的时间,很多地雷和爆炸物已经严重锈蚀,一触即发。再加上云南、广西地区山高林密,雨水较多,泥石流和山洪频发,一场大雨过后,有的雷可能被冲到路边,而有的,则可能被深埋到土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在实际的排除过程中就遇到过,用排爆弹炸开浮土后,发现不止一层地雷,非常危险。”傅秀堂介绍,按照埋雷要求,地雷上的覆盖土层一般不超过30厘米,但傅秀堂有一次带领扫雷队排雷时,炸开了上面30厘米的浮土层,发现下面一层一层地累积了好几十颗地雷,出了一身冷汗。 tujian.org 后来分析,这些地雷顺着沟被雨水冲刷到这里受到岩石阻挡,就堆了起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战时的规定,地雷和爆炸物的扫除率,只要达到70%,步兵就可以发起冲击。而中越边境的每一次扫雷,要求的扫除率,都是100%。“还是跟以前一样,扫完了我们的官兵先到地面上踩一遍,要炸先炸我们。”这几年来,象傅秀堂、孙仕军这样长期在一线扫雷的军官,已经不记得自己多少次去踩过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样承担危险的,除了在一线直接扫雷的官兵,还包括每天背炸药上山的士兵。很多阵地和山头没有公路,扫雷爆破作业需要的炸药,全靠边防连队的士兵背上山去。有时候,需要动用一个连队的兵力,才能完成炸药的前送。“身上背着几十斤炸药爬山路,不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是一种考验。”傅秀堂说。 tujian.org 为确保不出现任何闪失,扫雷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的8点到11点。“因为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