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从挖煤到“挖文化”:山西文物保护发生“蜕变”
2009-05-18

中图社太原12月16日电(记者任元俊 南婷)“现在政府已从只重视GDP转向多头并举,煤炭大省山西已经开始从挖煤向‘挖文化’转变了。”山西省文物局政策研究宣传处处长许高哲近日表示,“我们文博系统不再是蜷缩于历史和古董的‘象牙塔’孤芳自赏,文物保护也发挥起了经济价值”。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文明看深圳,百年文明看上海,千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丰厚,尤其地上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等古迹建筑闻名中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文物保护事业如同“蜕变”一般,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物管理机构从单一包揽到分工专业化、博物馆从屈指可数到多样化、文物从故步自封到走出国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过去人们一说起文物工作,就戏称我们文物局是挖墓修庙卖古董的。”许高哲摇头苦笑了一下。他觉得,用8个字描述当年的境况再合适不过:孤芳自赏,门庭冷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山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处长杨子荣回忆,1979年以前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是全省唯一的文物单位,工作人员仅有150人。这个集全部功能于一体的单位事实上仅能做些重点保护工作。“包括当时在文化局里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全省的专业文物工作者仅有300多人,而现在有近3000人。现在从市到县基本都设有文物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在其专业领域里各司其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破四旧’期间,人们谈古董色变,谁重视文物谁就是‘厚古薄今’、走‘白专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的人们可把这些东西当宝咧。”杨子荣说,“最明显的一点是过去拆庙,现在修庙。改革开放后人们发现开发文物能挣钱,于是开始重视并进行开发保护,像介休绵山、皇城相府就是当地群众开发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杨子荣介绍,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山西“皇城相府”,由当地村委会贷款维修开发,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后,曾经的所谓“破烂”被“请”进了博物馆“供奉”起来,促使山西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据许高哲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仅有山西民众教育馆等屈指可数的几座博物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的博物馆事业开始进入发展建设的新阶段,并形成了综合、专题和民俗,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西省博物馆不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朝着多品种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山西修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设施——山西博物院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省民俗博物馆、省艺术博物馆等,地市博物馆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许高哲说,以山西博物院为龙头,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以县级特色博物馆为支点的博物馆体系逐步形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仅如此,山西的文物顶着“国宝”光环走出国门,文物精品先后参与了在美国、法国和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文物展览,并在日本、意大利的多个城市举办独立展出。“那些曾经蜷缩在角角落落、不被见光的文物‘宝贝’,如今能有很多机会在世界各地亮相了。”许高哲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