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图纸里好像有属于他的另一个世界,一个让他永远有所寄托,永远不
2009-05-15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引 子 tujian.org

嘭嘭嘭,“老韦,老韦,快起来!昨晚停了抽水机,现在桥墩下面积满水啦!”天刚蒙蒙亮,铁十六局4处宝中铁路建筑段项目部指导员张永博,就急匆匆跑来,敲开了机修工韦林书的宿舍门——桥墩沉井涌水,这是桥梁工程施工中最让人头痛的一个问题。

tujian.org

“不用急,到下午4点就好了。”韦林书的广西普通话,沙哑艮涩,有股烟熏的味道,很简短,好像嘴里含着块糖,说多了会掉出来似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晨曦的荒滩中,伫立着一溜儿绑着钢筋的灰白色水泥桥墩,水正令人绝望地从地底下上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连日来,工人们一直在用抽水机抽水,并且灌注了4米多高的混凝土,希望能堵住向上喷涌的泉水,但无济于事……项目部机电维修技师韦林书,提出放弃这种耗时耗力的笨办法,他有更好的方法能治住涌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7年出生的韦林书,广西人。20岁应征入伍,来到了中铁十六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的前身铁道兵第十一师五十四团,二三十年的光阴,他的人生轨迹随着铁路的铺设而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然是一个工人,没有职称也没有职务,可在工地人眼里,他真正是一颗埋在土里的金子,总有让人惊喜的光芒——施工中突发的急难状况,他总有办法化解。

tujian.org

昨天,韦林书带着3名农民工在桥墩底部装了一大四小5台抽水机,又用4方混凝土在墩底摊了一层30厘米的“薄饼”。之后,他交待了一句:“抽水2小时后,停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水再涌上来怎么办?”工人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韦林书不解释,只说:“到明天下午4点,水就治好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好像借东风的诸葛亮一样,胸有成竹地回了工棚。留下满天繁星,静静地俯视着这片寂寥的荒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下午4点钟,桥墩旁准时站满了头戴安全帽的围观者。嘎的一声,抽水机将积水抽尽,停止了转动——1分钟,没涌水;10分钟,水没涌;30分钟,炽烈的阳光烘干了墩底——彻底没水了!困扰桥梁施工多年的沉井涌水问题竟然就这样解决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关键之处在于,韦林书利用水的压强对新灌注的混凝土进行了均匀的养护,使之与原有的老混凝土结合,水就无缝可出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张永博有点儿像华生对福尔摩斯一样,在破案之后还忍不住兴奋地问:“今天早晨看见墩底积了那么多水,可把我急坏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韦林书吸了一口烟,享受地眯了眯眼睛,又长长地吐出,“就这么一下子想出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还是怕糖掉出来,没有多余的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来,这样出奇制胜的战绩,韦林书有很多。他自行设计制造的自动计量搅拌站,被载入中铁十六局局史;他设计制作的桥墩模板技术工艺,多次创造了桥面系业主免检的佳绩;用他研制的液压弯曲模具加工大桥栏杆支架,从原来每小时制作30副提高到160副……像这样突出的技改成果他有20多项,先后获得荣誉40多个,为企业创造效益500多万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 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初,因为业绩突出,公司任命韦林书担任机械租赁中心副经理职务,他从工人被提拔成了干部。

tujian.org

“韦经理。”人们改口这样称呼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称谓,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韦林书很敏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这个工人,不爱穿工作服。在工地,总是穿件T恤或者夹克,头发圆弧似的覆在额前,瘦高个儿,像个乡里的秀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韦林书自期甚高,别人称赞他了不起,他总是回答:“这一辈子真是无能,啥事干不成。”惋惜的样子,看起来并不全是谦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身份变了,新工作带给他的最大变化是离家近了——骑车上班,只要六七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干工程的人,生活中最大的特点是两地分居。人长年在外漂泊,都会梦想着“什么时候回到家就再不走了”……如今,这个梦成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坐在办公室里没几天,韦林书就发现,自己坐不住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刚开始,他以为自己是在外“野”惯了,不适应;两三个月下来,他害怕了——“这里根本就没有适合我干的事情,我可能永远也适应不了,那怎么办?”失眠的时候,他反复问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韦林书不爱说感谢的话。当先进得了奖金,同事们起哄让他请客,他相当实在地拒绝了:“请什么客啊,压力大了,拿了钱,下回能不搞吗?”他是一个外冷内热,只想用行动来报恩的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孩她妈,干不出什么事情,我压力大呀!”其实丈夫不说,方芳也看得出他不开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野外环境艰苦,干工程的人大多喜欢热闹,工余时间爱凑在一起打打牌、喝喝酒,排遣寂寞。韦林书性格内向,不喜欢凑热闹,喜欢一个人钻研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即使探亲回家,除了吃饭睡觉,他还是没完没了地琢磨他的技术革新。图纸里好像有属于他的另一个世界,一个让他永远有所寄托,永远不会寂寞的世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如今,干办公室工作,无新可革、无图可画,一天下来他总是一副蔫蔫的样子,饭只吃一点点,烟抽得更勤了。最初的高兴劲儿荡然无存,有时逗他开心地故意叫“韦经理”,他反而不耐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感觉上,他就像一头野兽,被困住了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韦林书很清楚,被困住、被束缚,是种多么难受的滋味。即使在野外工地,他也曾经为此深深地苦恼和自责过。困住人的,不是环境,是自己的那颗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设大秦、宝中铁路的时候,国内的机械设备电气化水平还很低,工地上搅拌混凝土,是人推肩拉的重体力活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干一天都腰酸背痛,手脚磨出血泡,年纪大的工人就更吃不消。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韦林书想制造一种能够自动上料、称重的搅拌机,却遭到了工友们的嘲讽,“工程师都没造出来,你一个文革时高中毕业的工人能造出来吗?”“想出名想疯了吧,老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风言风语面前,韦林书决定放弃,“算了,又不是分内的事,万一搞不出来,被人笑话。” tujian.org

怕被人笑话,一直是韦林书的“死穴”,为此,他错失了也许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机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兵改工之前,韦林书就因为技改两次荣立三等功,领导给了他一个报考部队院校的名额,但因为害怕考不上被人笑话,他连尝试一下儿都不敢地拒绝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这个人最要命的缺点就是太爱面子啦!”妻子方芳说,年轻时候,韦林书见到女人,从来不说话,“害羞得要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革新虽然停止了,但每天看着工友们辛苦地劳作,韦林书心里又很矛盾很自责。犹豫之中,他想起了最初促使他自发开始技术革新的一件往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多年前,一名工人操作卷扬机失误,使装满混凝土的吊斗撞到了提升架横梁上,正在横梁平台作业的一名工人连同被撞断的横梁从30米高的空中坠落身亡……为了避免这类事故重演,韦林书研制出了卷扬机电路限位器。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减轻工友们的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够保护工友们的生命。韦林书从中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终,韦林书还是顶着压力,制造出了自动计量拌合站。工人轻轻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完成混凝土搅拌,省去了8个人的重体力劳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孩她妈,我想回工地去。” 仅仅当了4个月“官”,韦林书决定主动辞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只要你开心就好。”家人很理解韦林书,“谁都愿意当官。但当了官,心里不自在,也没什么意思。” tujian.org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列车像一条游龙,在春天的田野上飞奔。车窗外,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黄灿灿的好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返工地,韦林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六七岁的时候,上山砍柴,一个黄昏,背柴下山时摔倒了,重重的木柴压着他小小的身躯,四周只有黑茫茫的大山……从那时起,这个幼小的孩子就知道,挣脱枷锁,走出黑暗,只能靠自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一年,在河北王家湾施工时,下了场大雪,放假了,工友们都躲在工棚里,他一个人去爬山,整整走了14个小时,回来时裤腿都结成了冰柱。别人问他干什么去了?他说去锻炼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这一辈子,要有点出息就必须能吃苦、不怕吃苦。” 他总是这样教育两个女儿。“如果一个人不怕吃苦,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列车的广播里传出了深情悠扬的歌声,吸引了韦林书的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风吹绿草遍地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彩蝶纷飞白鸟儿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湾碧水映晚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蒙古族女歌唱家德德玛的歌声,把他带到了那宽广无边的大草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

tujian.org

毡包就像白莲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片辽阔丰美自由的天地啊,不正是我心灵上的家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久,公司总经理到黄骅工地视察,又专门找到韦林书,动员他回去,“这个副经理的位子六七个人在竞争,你回去接着干吧。别辜负了领导的好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不回去了。”老韦不是不领情的人,“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我这个人不怕累也能吃苦,在工地搞个小革新,心情挺舒畅的。呆着,没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工人“老韦”又回来了。依旧很内向,有那么一点点自傲和自卑,这个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人到中年,毅然决然地守护着自己的真实生命,不再为浮名所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这个人干不了什么大事,一辈子只做这些小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下 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韦林书知道,无论是设备使用还是钢构件加工,都可以通过革新找到更简捷方便、经济安全的途径,多年来,他孜孜以求的就是要通过革新,为企业创造效益和亮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万铁路工程中,四公司承建的是全线19个标段中最不起眼的一座曲线大桥——沧黄特大桥。 tujian.org

工地上,韦林书带领工友自行加工了33个桥墩、2个桥台的模板,制作了龙门吊、摆臂吊、定位销等模板拼装工具,使操作简化到了甚至一个人就能完成,而且,误差只有1mm~1.5mm……一连串的革新成果,最终成就了“业主免检工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直到今天,在相关的后续施工中,四公司承揽的工程不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9月,郑西铁路偃师特大桥工地,两台德国进口的旭普林无砟轨道铺设机变速箱被同时撞坏。德国专家对它们判了“死刑”,重新采购新设备要花费10万元,最重要的是要等两个月才能运到, 500多名工人60天干不了活?哪个企业也承受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天三夜,韦林书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它们起死回生,同时,他还找出了进口设备原有的设计缺陷,增加了防护措施。对此,德国专家很吃惊,不明白这个中国工人是怎么做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实,韦林书现在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突发心梗”这样的急症难症,没有更多的时间让他研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解决,他只有顶着压力、熬油拼命地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方芳发现,丈夫烟越抽越凶,为解决一个难题,他经常彻夜睡不着觉,1.7米多高的人瘦得只剩下50多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天,得知一位广西老乡患肺癌去世了,方芳再也忍不住了,从银行取了2000元钱,买了广告上宣传的戒烟药,“为了咱们家,你一定要戒烟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0元,对于这个家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方芳没有工作,多年以来,一家人收入就只有韦林书一个人的工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老韦用尽气力最终戒掉了抽了30年的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这个人非常有责任心。”韦林书的工资卡一直都放在方芳手里,自己离家到外地的项目部,除了算好的单程路费,他从来不多带一分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郑西工地附近的苹果10元钱一大袋子,特别好吃,方芳每次到工地,都要给老韦买,别人看见了说她,“你把老韦当小孩啦。”她爽朗地笑着回答,“他不舍得给自己买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省钱,老韦的头发结婚后就是方芳剪,一晃快30年了,韦林书的头发、眉毛都变白了,发型却一直没变,永远是圆圆的“锅盖头”。“年轻时你长得很帅。”每次方芳这么说,老韦都打击她:“你这是什么破眼光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有新项目开工,像韦林书这样的专家型技术工人,都是项目经理们竞相邀请的对象,有时候为了要他,甚至到总经理那里说情。有人怂恿他提提条件,“提什么条件啊,有你不多,没你不少。想干事情,就不能讲个人利益。”他很坦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些私企老板为他的技术和人品所吸引,纷纷出高薪想把他挖走。对此,他也很淡然,“人呐,房子车子要买,钱要挣,都有了,还干什么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韦林书接受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教育,觉得技术是在企业学的,人是企业培养的,不能有点儿本事就想着离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韦林书被评为集团技术创新能手,得了1万元奖金。这是他第一次拿这么多钱。夫妻俩给老家的父母寄了点钱,又到商场花了500元钱买了一套西服,“老韦出席正式场合时候穿。”剩余的,方芳一分也不舍得花,全部存进了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你就知道把钱存起来呦。”看着妻子这么节俭,老韦很是感叹:“我要干个体户,能把废铁变成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7年秋天,正在北京休假的韦林书,被小女儿韦小丹的体校教练请到了女儿训练的摔跤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某体育大学看中了小丹的摔跤成绩,准备招收她入学,一边进行专业训练和比赛,一边完成高中到大学本科的学习,将来即使出不了运动成绩,学校也负责分配工作。 tujian.org

“别人求都求不来,你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啊!”教练对老韦和方芳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问题是,这个家交不出10万元的培训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吧。爸爸借钱也让你上大学!”老韦对女儿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5岁的小丹想了半天,对父亲说:“爸,别借钱了,我不去了。我不想你太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韦林书的家清贫而幸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一年春节,本来计划好方芳带两个孩子到工地与丈夫团聚,临出门时怎么也凑不出3张火车票钱。不得已,老韦只能在工地借了张免费车票回家过年。因为怕邻居笑话,又怕老乡互相请客自家没钱,大过年的,一家人不敢出门,躲在屋里晚上连灯都不敢开。当时老韦正在设计自动搅拌站,为了绘图,他带着妻子女儿,用毛衣针、毛线当尺子,进行模拟测量……就这么过了一个除夕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女儿们很心疼我,每次打电话都嘱咐我吃好点儿,别不花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正当韦林书为10万元钱发愁的时候,一位广东老板,向他发出了邀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月薪1万元,奖金另算,给你配辆车”,这位老板一连打来6次电话,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当业务主管,“一签3年的合同,就等你来签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公司当时的政策,老韦可以办理内退,然后到这家公司上班。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孩子的前途,犹豫了一个多星期的韦林书终于拿着内退报告,由妻子“押”着,走进了公司办公大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临进总经理办公室的当口,韦林书站住了——足足有六七分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连我们这些干了30多年的老同志都不安心,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不是就更要跑了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孩她妈,回家吧。”“咱不退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太阳很亮地照着,地上夫妻俩的影子一前一后地晃来晃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女孩子能嫁人就行啦。”韦林书安慰着方芳,“你一辈子没工作,不是也过得不错吗?”“等我退休后,再帮你们挣钱。我身体好,没问题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沉默中,他想起了女儿在电话里的声音:“爸,我得了北京市青少年摔跤比赛铜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十一

tujian.org

中秋节,大女儿韦小波坐着公交车,赶到郑西偃师项目部高龙乡的小村里,看望工地上的父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明明有机会在外挣大钱,过舒服一点的日子,父亲却留在了他的老单位。 “您付出这么多,值得吗?” 小波有些不理解,“我从来没想过付出多少,人活着,多少搞些东西,不管别人理解不理解,都没关系。”爸爸这么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实,韦小波一直没告诉父亲,在她看来,父亲做得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和母亲一起毫无怨言地把她和妹妹养大,一家人相亲相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傍晚,韦林书要去洗澡,换上了拖鞋,韦小波看见,爸爸竟然一只袜子上破了3个洞!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脚趾、二脚趾还有脚后跟,全都白白地露在外面。

tujian.org

……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见女儿动容,父亲轻言:“没事儿,人家也不看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在路上 tujian.org

不可或缺的底色

tujian.org

□ 王舟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篇报道和这个人物让我怦然心动的,并不是它叙述和呈现了一个痴迷地热爱技术革新的先进典型。在韦林书的故事中,其实折射和隐喻了一种人与土地/土壤的深刻关系。我本想以安泰与大地的比喻来解读这篇报道中韦林书的性格、行止,但是又觉得这样的解读似乎太夸大、甚或太矫情了——因为在希腊神话中,安泰是一个巨人;而韦林书,我们却不得不说,他实在太平凡普通了。然而,确实就是这个平凡无奇的韦林书,让我们领悟到一个真切的道理:人不可疏离自己植根的土地/土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韦林书属于那种不会安然忍受生活难题的一类人,只要有可能,他总会对那些难题动动手脚,每到一个地方,他总会搞出几样革新成果,并且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急难问题。面对不断遭遇的各种难题,凝神沉入其中破解它们,是他最惬意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他体验到一种毋庸置疑的存在感。“图纸里好像有属于他的另一个世界,一个让他永远有所寄托、永远不会寂寞的世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宛如一株不可移栽的湿地植物,韦林书与他相依傍的土壤葆有着不可阻隔的紧密联系,湿地给他提供滋润和养分,他的根系顽强地深植进湿地之中。就是在上述那种状态里,他才能够富有活力,才感觉自己是有“活气”的。而世俗意义上的“人往高处走”,并不能够给予他自在充实,所以当“老韦”成为了“韦经理”,他就像一头野兽被困住了一样,如同湿地植物被抽离了它生长的根基,心神难宁、漫无依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的亲人是最了解和最理解他的,妻子、女儿知道,他“不可救药地”属于他的施工项目,属于工地上那些施工难题,属于那些诱惑和撩拨他的技术革新。在妻女的支持下,这个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人到中年,毅然决然不再为浮名所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回归他心灵上、精神上的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湿地是地球生态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海洋、森林并列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对于涵养地球的生态平衡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成千上万韦林书这样的人,以维系生活世界的丰富与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幸运的是,在现实中有许许多多的韦林书们,他们以其纯朴、质朴的性情和作为,构成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底色,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沉实、牢靠的支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