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贵州省清镇市云岭大街,5辆大篷车上拉起的“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关注民生,促进就业”等横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此时,贵州籍返乡农民工肖茂中和几十名农民工排队争相索要着用工登记表,满怀希望的表情写满每个人的脸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是日,由贵州省总、贵阳市总和清镇市总携同数十家招聘单位联合组成的“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大篷车队开到了农民工中间。据了解,在此次行动中,贵州省、市、县三级工会共联系30家用工单位,为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及特困职工送上了千余个工作岗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送岗大篷车”缘何走进农民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贵州省总在不久前调研发现,不少现场招聘会上,有的农民工因岗位不合适、不对口找不到工作,而有的农民工却因就业信息不畅也找不到单位,浪费了大量就业机会不说,还增加了招聘企业的负担。如何在招聘工作上发挥工会桥梁作用,搭建起一条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呢?为此,贵州省总的工会干部们集思广益,一个“就业大篷车”方案渐渐浮现出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天一大早,冒着淅淅沥沥的晨雨,贵州省总、贵阳市总及清镇市总的工作人员就与招聘单位代表坐上了工会的“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大篷车,直赴特意挑选的送岗位地点——清镇云岭大街。 tujian.org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车队来到了招聘会现场。车子刚刚停下,现场的农民工就聚集过来。“我们老远就看到车上的标语了。” 一名农民工隔着车窗欣喜地说。 tujian.org “喂,你们快过来看看吧,这里有招聘会,我看这个电工职业适合你们几个。”看到一家劳务输出公司刚刚搬出展位,一名返乡农民工就用手机向同乡“报信”,他指着展板上的电工、缝纫工职业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他们村正好有十几个刚从广东回来的返乡农民工,都曾做过类似职业。回到家乡1个多月了,因为本地的加工型企业相对较少,工种不合适,就业屡屡碰壁。“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了合适工作,谢谢工会。”这名农民工笑着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28岁的清镇籍返乡农民工肖茂中曾在江苏吴江市一家缝纫机机械厂工作了8年。去年12月份,肖茂中所在企业暂停了部分生产线,他不得不回到清镇老家。一直到4月份,肖茂中依然在贵阳市人才市场内苦苦徘徊,始终没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今天,他带儿子上街游玩,恰巧碰到了“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大篷车,一咨询立马就被一家工厂相中了,工厂开出了1800元的月薪,于是,用工意向愉快地达成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前找工作都是自己去人才市场跑,花费时间精力不说,还找不到一家合适单位。这次真没想到工会将岗位送到了我手上,真的太感谢工会了!”肖茂中激动地抱着儿子转了一圈。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知不觉已经到中午,展位前的农民工越聚越多,这让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连盒饭都是匆匆扒几口就赶忙又接待起农民工。“今天还有一些空余岗位,我们将继续和企业、各地工会保持联系,一旦有就业需求,我们会和企业立马赶去。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篷车出现在贵州各地。”在现场,贵州省总工会副主席程安说。(中图社记者 赵福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