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叫包起帆,现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工作。今天我参加全总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感到十分荣幸。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工人带来了发展的好机遇,搭建了建功立业的大舞台,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和千千万万工人兄弟姐妹一样都是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是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而成长的。30年来,我历经了机修工人、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等多个工作岗位。在党的培养、工会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从一名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的老三届成为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码头装卸工成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这些年来,我先后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9次获得国际发明博览会的金奖。我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在上海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做修理工,专门负责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由于钢丝绳磨损严重,一个月要换3到4根,司机们叫苦不迭。作为一名修理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反复琢磨,我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使起重机钢丝绳的损耗从一个月换3根减少为三个月换1根,码头上20多台起重机使用这种装置后,效果都很好。后来日本专家来港作技术交流时,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当时,“专利”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我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普通机修工也能搞发明,有专利。改革开放使中国技术有机会与国外技术作对比,使一名工人的革新受到重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给我带来了学习的机会。在坚持了四年半工半读的学习后,我拿到了大学文凭,在南浦港务公司当上了工程师。那时,码头上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捆扎,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从我六八年进港工作到八一年这短短十几年里,码头上有11名工人死于木材装卸,受伤的竟达546人次之多!木材装卸被工人称为“木老虎”。尽管那时我已经离开了装卸工的岗位,但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号召,激励我走上了攻关之路。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码头上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结束了工人下船舱捆扎木材的历史,从此,码头上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装卸效率也提高了2.67倍。木材抓斗成功后,我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相继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这些革新有效地解决了码头生产的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也鼓舞我走上了振兴中华、科技报国的道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九十年代中期,上级派我到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当时,龙吴港务公司相当困难,码头没船只,工人没活干,一天就要亏损30多万。为了摆脱企业困境,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选择了发展内贸集装箱业务这一创新之路并连续4次到北京、8次到南方寻找合作单位。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的支持下,终于在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填补了我国水运内贸集装箱市场的空白。内贸集装箱不仅搞活了龙吴码头,还带动了这个产业的大发展。现在,我国的内贸集装箱已经发展到遍布全国50多个港口,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创新搞活了国企,改革开放让国企走得更好、更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跨入新世纪,改革开放到了新阶段,组织上又调我到港务集团担任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的副总裁。从此以后,我的创新舞台更大了。过去是几个人一起搞革新,现在我可以带领广大职工一起来搞创新、搞发明。为了提升上海港集装箱码头的技术水平,我们开展了“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建设集成创新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7.7亿元的经济效益,为上海港成为世界集装箱第二大港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投资47亿元的罗泾二期散杂货码头的建设中,我们把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上港集团与宝钢集团携手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公共码头和钢铁企业之间物流的无缝隙配送,在水运建设大工程中真正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tujian.org 现代集装箱物流需要提高透明度和安全性,我们发明了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2006年5月,凭着这些引领港口作业智能化、自动化的新发明,我们一举夺得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的4项金奖,成为这个国际发明界最权威的展会105年来一次获奖最多的人!今年10月,我们在苏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展上又一举获得了4项金奖,还获得了由日内瓦国际新发明新技术展览会为中国特设的“最新发明创造大奖”。 tujian.org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中国工人奉献智慧和汗水的30年,是我们中国工人命运变迁的30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职工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改革开放让我们工人更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引了一条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路。30年的经历让我认识到,我们工人的利益只有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同党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才会有长久的根本的利益。就我本人而言,1968年我刚工作时,上海港压船压货严重、人拉肩扛普遍,年货物吞吐量只有3570万吨,在世界上没有相应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货物总吞吐量达5.6亿吨,连续三年保持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615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上海港的今天。我清晰地记得,在建外高桥五期码头时,我国港口界筑港老前辈、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先生曾深情地对我说:“小包,你们真是福气,真是逢上了好时机,这么大的码头一年半就建成了。我搞了一辈子建港,想当初能干上一两个万吨级码头就非常了不得了。”的确,改革开放使我们这一代人逢上了国家发展、港口发展的好机遇,也激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们不断创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抓紧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我们的职工生活得更幸福。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任重道远,我国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一定要以主人翁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改革开放为我们工人搭建了建功立业的大舞台。“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新价值观。如同许许多多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也做过六年装卸工、四年机修工。我的经历说明,只要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创新,我们工人同样有机会成材。改革开放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党和工会组织又为我们成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然成材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认为做工人地位低、没出息的看法。但我坚信,这些看法终究会因越来越多的工人岗位成材的事例而改变,“当工人同样有出息”终究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我们只有发奋努力,在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才能真正成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改革开放30年加快了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使我和许许多多的工人同志都深受其惠。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工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清晰地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上的大学就是上海市总工会创办的业余工业大学,它是培养上海一线工人的摇篮;八十年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工会在全国开展了“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九十年代,为了在各行各业加强技术交流和协作,工会在全国职工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职工技协活动;到了新世纪,工会又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实施了职工素质工程。工会开展的这些有声有色、富有实效的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并且深受其益,给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今天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从我的成长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工人与时俱进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工会在推进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在这里要对各级工会组织多年来对我们广大职工和劳模的关心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的成长经历,是中国工人在改革开放旗帜下成长的缩影,充分印证了中国工人与改革开放共命运、与祖国同进步。30年来,我曾四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我很幸运,因为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在这30年中,党和国家对我们工人阶级越来越重视,对我们劳动模范越来越关心。工会作为我们工人自己的家,更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我们工人一定要勇立潮头,继续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考验,一些企业的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这关键时刻,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作者系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