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方面的进步是历史前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回顾30年来的变化,非常突出的就是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发生的剧变,结合近年来对我省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职工思想观念出现了七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理想信念由盲目冲动转向理性务实。7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个人崇拜、本本主义盛行,政治、精神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处于一种不加思索,概念化的状态。是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开始理性务实。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理解不断深化,把它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实现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从改革开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央接连提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念,把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实践方式同全国人民追求科学发展、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广大职工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从我省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来看,有94%的职工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92%的职工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充满信心。调研座谈中,职工对近年来江苏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于高度评价,并由衷的感到自豪,职工们认为“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使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思想观念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包容、创新。30年前,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人民,思想处于严重僵化或半僵化状态,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被严重束缚。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僵局,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思考与务实创新之门被从此打开。90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鲜明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而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推动了又一轮思想解放。近年来,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则进一步推动了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习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得到社会祟尚。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民主、公平、和谐、生态等理念在职工中形成共识。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合作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世界现代文明中的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广大职工所接纳,尤其是对外来文化经历了从看不惯到逐步包容的过程,职工群众的文化审视能力、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加强,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新的文化价值观,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职工的广泛认同。因此,可以说30年来,职工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包容、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人生目标由求温饱求生存转向求富裕求发展。3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经济以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由世界排名第13位跃升到第4位,我们都深切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379元人民币,而到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8700元左右,剔除物价因素,实现增长了16倍;再说反映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57.5%,到2006年就下降到35.8%,实现了由绝对贫困阶段到整体实现小康的跨越。江苏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已整体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少数市、县已跨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列。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主要是求温饱求生存转向追求发展奔向富裕上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成为时代最鲜明的主题,搞建设、谋发展、求进步成为广大职工思考问题、人生目标和工作内容的主要方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价值取向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多样化。改革开放前,社会公认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其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为核心的一元化思想。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物质利益原则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开放,人们更多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据我们调查显示,职工在选择人生理想时,“家庭美满幸福”排在第一位,占54%,紧随其后的是“国家繁荣富强”,占42%;在填写工作目的、目标时,88%的职工选择了“干活挣钱”。在座谈讨论中,一些职工说“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咱们工人以经济收入为中心”。同时,还应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市场的趋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性在思想道德领域日渐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信仰和精神支柱,社会诚信出现危机,社会腐败现象增多。调研中,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社会风气不好、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环境恶化,86%的职工普遍希望能够拥有一个“社会风气清正廉明、人际关系和谐温馨、居住条件清新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普遍期待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趋利性相制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就业观念由等待分配工作转向自主择业。30年的改革开放,首当其冲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最大的也是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的诞生、发育和成长,广大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就业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一是就业观念在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工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就业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工作就业“等靠要”的思想正在逐步淡化,自主择业、市场就业已经成为主流。调查中,我们问及“一旦下岗,你本人有何打算”时,48%的职工表示要“参加技术培训,重新就业”,26%的职工表示“筹措资金搞个体”,25%的职工表示“外出打工挣钱”。二是竞争意识经过市场经济的历练已初步形成。调查显示,92%的职工对“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持赞成或基本赞成的态度。说明适应市场经济,增强生存、发展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已经成为职工的共同呼声和要求。座谈中,不少职工表示,“公平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只有融入市场经济大潮,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六、文化生活由简单枯燥转向丰富多彩。30年前,思想文化战线极左思潮泛滥,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被泛政治化,看样板戏、学样板戏、批“封资修”成为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纷至沓来的文化思潮和活动方式,深层次地影响着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职工群众求知求新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愈益强烈,层次和质量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中,职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倾向,上网、体育、旅游、读书等排在前几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职工群体选择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上网冲浪以青年职工和文化层次较高的职工群体为主,体育健身、休闲和外出旅游成为中老年职工的首选。同时,职工求善、求美、求乐的人性需求得到解放和社会认同,追求爱情、向往爱情、表达爱情的歌由逐步流行,服饰逐渐多姿多彩,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时装像春潮涌现,各类时装表演、选美选秀开始出现,并逐步为大众所接受,职工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生活乐趣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与这个多彩的世界同步前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七、维权意识由懵懂状态转向自我觉醒。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强调公民对党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公民是庞大国家机器上的零部件,被形象地称为“螺丝钉”。职工作为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被党和人民利益取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公民的人权意识、民主意识不断觉醒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职工更加关注自身民主权利、经济权利和人身权利的落实。在人权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人身权利和财产权等公民最基本权利,随着《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合理制约了国家权力,公民基本权利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障,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公民私有财产权,也为公民在人格及精神上独立于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民主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逐渐在职工心中扎根,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调查表明,有71.7%的职工赞同本单位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选举”,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强调人权、主张民主、重视维权的呼声要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