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胡锦涛会见出席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的外国驻华使节
2009-05-12

 

5月1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成都会见出席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的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和代表。 中图社记者鞠鹏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图社成都5月11日电(记者 廖雷、肖林)国家主席胡锦涛11日在成都会见了出席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的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和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再次向国际社会为中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表示衷心感谢。胡锦涛说,一年前的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面对这场巨大灾难,中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团结奋斗,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此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160多个国家的政府、团体和个人以及多个国际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提供了大量资金物资援助,一些国家派出了救援队和医疗队奔赴灾区开展救治。国际社会的援助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充分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胡锦涛说,一年来,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灾区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和社会建设逐步恢复和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灾区人民正在奋力建设新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在灾区恢复重建的进程中,国际社会提供的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捐赠的款物广泛用于灾区房屋、道路、学校和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对国外的捐赠,严格监管,有效使用,努力把捐赠用于灾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胡锦涛表示,中国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是中国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壮举,也是国际救灾合作的典范。从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得到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各国人民应相互支持,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共克时艰。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不断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tujian.org

外国驻华使团长、多哥驻华大使阿马代表各国使节对应邀前来出席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表示感谢。他说,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胸怀令人敬佩。我们对灾区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鼓舞。国际社会愿继续向中国灾区重建提供支持和帮助。 tujian.org

李克强、令计划、王沪宁等参加会见。

tujian.org

中图社社评:永恒的精神 不灭的梦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悲痛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年是短暂的,但抗震救灾的这一年,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镌刻下永恒的一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刻,让我们手捧白菊,对逝者哀悼;让我们凝望灾区,为同胞祈福;让我们再次呐喊:汶川加油!中国加油! tujian.org

数万人遇难、数百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成为13亿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生命大救援、爱心大奉献,危难之际迸发出的骨肉亲情、爱国热情,令人动容,令人感悟,令人讴歌。 tujian.org

     相关链接
    ·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构成及中央投资项目最
    ·中组部:今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两万名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洁篪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
    ·李克强: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目前过半乡镇已完成和正在进行机构改革
    ·吴邦国与意大利参议长举行会谈并签定期交流
    ·财政部发改委发文为节能空调设最高限价
    ·就媒体报道美军有关人士涉华言论,外交部发
    ·中国四万亿投资进展迅速 中央投资已完成4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