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政策法规 > 文史资料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朱德送他一支驳壳枪--中图社
2011-03-18

  

朱德[ZhuDe]送给刘长贵的驳壳枪。( 图\张杰 摄)

  

驳壳枪的主人、老红军刘长贵。( 图\张杰 摄)

  今年新春刚开馆的海南[HaiNan]农垦[NongKen]博物馆[BoWuGuan],到目前已征集到各类文物[WenWu]文献2万多件。它们或实物,或图片,或文字,都以庄严的姿态,诉说着当年解放军复转官兵、归国华侨、知识青年、社会民工以及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橡胶事业,用热血铸成绿色丰碑的光荣历史。

  海南[HaiNan]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相关知情人,截取博物馆[BoWuGuan]中的某些文物[WenWu]或图片背后的故事片段,尝试还原那些鲜为人知的趣闻故事和历史瞬间。我们的故事就从一支朱总司令[ZongSiLing]送出的驳壳枪开始,驳壳枪的主人,是今年92岁的老红军刘长贵……

  在刚开馆的海南[HaiNan]农垦[NongKen]博物馆[BoWuGuan]里,文物[WenWu]柜里展示着一支驳壳枪。驳壳枪的主人,是今年92岁的老红军刘长贵。驳壳枪的来历更有说头,那是刘长贵给朱德[ZhuDe]当警卫员时,总司令[ZongSiLing]送给他的。

  刘长贵一生戎马生涯,后来加入海南[HaiNan]农垦[NongKen]开荒大军,成为橡胶大会战中的一员,为祖国的橡胶事业继续奉献。

  作为海南[HaiNan]农垦[NongKen]如今唯一健在的、参加过长征、走过草地的老红军,刘长贵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WenWu],捐赠给海南[HaiNan]农垦[NongKen]博物馆[BoWuGuan],勉励后人。

  朱德[ZhuDe]送给他驳壳枪

  刘长贵1919年出生在陕西汉中,原名叫刘长娃。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寒,曾被父母卖给别人换口粮。

  1933年,14岁的他,参加了红军队伍。因为当时有好几个叫刘长娃的,部队首长给他改了名,叫刘长贵。“红小鬼”们参军没几天,他们就参加了黄花岭战斗。战斗很惨烈,与他一起参军的好几个伙伴都牺牲了。他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暗下决心,一定要英勇杀敌,为伙伴们报仇。

  后来,他来到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王树声手下当勤务兵。由于他的机灵、勇敢和忠诚,1935年到1939年间,他被派到红军总司令[ZongSiLing]部警卫团,在朱德[ZhuDe]总司令[ZongSiLing]身边当起警卫员。

  “长征的时候,与敌人打仗并不觉得可怕,倒是最怕下雨、过河、没饭吃,因为许多人被冻死、饿死,还有战友被草地吞没。”说起长征的岁月,刘长贵感慨万分。

  他特别强调说,别人都只过了一次草地,他却过了两次。原因是当时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与中央闹分裂,朱德[ZhuDe]总司令[ZongSiLing]特别派他回去,执行了一次特别任务。所以,再次赶回大部队时,他又过了一次草地。

  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他总希望能有机会亲自杀敌。于是他多次向朱德[ZhuDe]总司令[ZongSiLing]请求,要去前线部队参加战斗。总司令[ZongSiLing]虽然舍不得他,但经不住他软泡硬磨,便答应了他。临别时,朱德[ZhuDe]把那支自己用过的驳壳枪,送给刘长贵。

  从中央警备团一团12连的班长、排长、代理连长,到新四军15旅的侦察排长,再到解放军汉口军校的中队长,期间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刘长贵一直在用这支驳壳枪。

  一直到后来参加到海南[HaiNan]垦荒大军,他也把驳壳枪当做宝贝,保留在身边。

  错过与总司令[ZongSiLing]会面是他永远的痛

 
 相关链接
·1972年欢迎尼克松的神秘晚宴--中图社
·忻口战役:歼敌过万 国共合作抗日的成
·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后勤决策--中图网
·1950年后国共和谈:章士钊奉命试探 蒋
·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出机构 八路军桂林办
·震惊世界!揭秘1971年中美"7·15"
·红军对空斗争--中图网
·揭秘:邓小平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始末--中国
·激战青杠坡--中国图鉴社
·甘肃党史大事要览——“五四”运动中的甘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