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政策法规 > 文史资料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中国图鉴社
2011-03-18

  

图为《辛亥革命[XinHaiGeMing]大事录》内页。

  “辛亥革命[XinHaiGeMing]”如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一般理解为“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GeMing]”。围绕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中国现当代还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辛亥革命[XinHaiGeMing]纪念,从民国始迄于今,未尝稍斩。

  “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一词从诞生之日起,其含义就不断演变。而辛亥革命[XinHaiGeMing]纪念之中该词的运用最为密集,各方对其表达尤为充分,遂为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来探讨其词义的流变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一词的诞生

  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XinHaiGeMing]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GeMing]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XinHaiGeMing]大事录》(见右上图),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XinHaiGeMing]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XinHaiGeMing]时限与《辛亥革命[XinHaiGeMing]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XinHaiGeMing]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XinHaiGeMing]”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XinHaiGeMing]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GeMing]”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GeMing]历程,称“一次革命[GeMing],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GeMing],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XinHaiGeMing]”,而“二次革命[GeMing]”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XinHaiGeMing]”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XinHaiGeMing]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XinHaiGeMing]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GeMing]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XinHaiGeMing]”渐成专有名词。

 
 相关链接
·1972年欢迎尼克松的神秘晚宴--中图社
·忻口战役:歼敌过万 国共合作抗日的成
·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后勤决策--中图网
·1950年后国共和谈:章士钊奉命试探 蒋
·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出机构 八路军桂林办
·震惊世界!揭秘1971年中美"7·15"
·红军对空斗争--中图网
·揭秘:邓小平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始末--中国
·激战青杠坡--中国图鉴社
·甘肃党史大事要览——“五四”运动中的甘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