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7月31日专电题:(新华调查)上海世博会掀起民间“咬文嚼字热”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世界博览会的“博”字究竟有哪些含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字究竟怎么读?上海小笼包的“笼”字为什么被人写成了“龙”?这是今夏不少上海市民茶余饭后热衷讨论的话题。 
 7月下旬,一股“咬文嚼字热”在上海掀起。“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公开发布的100道试题,吸引了近15万民众竞答。在中国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前,这波“咬文嚼字热”带来了什么? 
 寓教于乐:专家邀市民为城市“洗脸” 
 究竟是“蒸气机”还是“蒸汽机”?究竟是“倒记时”还是“倒计时”?超过八成的试题与世界博览会的历史及中国筹办上海世博会的进展相关,这勾起了上海市民的强烈兴趣。 
 试题中,有关莫泊桑反对在巴黎世博会建造埃菲尔铁塔的故事,有关清末小说家陆士谔幻想有朝一日在上海浦东举办世博会的细节,读来让人大开眼界。 
 究竟是“宫爆鸡丁”还是“宫保鸡丁”?究竟是“糖醋里肌”还是“糖醋里脊”?有关中国各地菜名的三道错别字辨析题,涉及十多个名词,让人一边答题,一边体验无穷乐趣。 
 “30多位专家,历时3个多月,从1000道候选试题中,‘海选’出了这100题。”语言文字专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说,大部分试题的元素,都来自街头巷尾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专家希望将世博会的小常识与语言文字规范的普及融于一体,寓教于乐。 
 面对试题,不少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一同翻辞典,家长说“享受了一回难得的学习乐趣”;一些大学教授、出版社编辑也连呼“被考倒了”。发动全家参与答题的夏先生对记者说:“这是一个给自己‘充电’的好机会。” 
 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是城市形象、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胡国强说,“在一届国际盛会来临之前,参与一场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大赛,民众既可以‘热身’,也是为这座城市‘洗脸’。” 
 据悉,1995年,《咬文嚼字》杂志邀请全国语言文字专家在全国12个城市开展了“为城市洗脸”活动,纠正城市各窗口行业的各种语言文字错误和不规范。由于活动反响强烈,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全国的语言文字专家在20个城市进一步开展了此项活动。近来,很多上海的专家提出,在世博会召开前夕,应该在上海深入开展“洗脸”活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