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有两条新闻与“被”字有关。一条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被就
胡锦涛在云南考察强调要化危为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产阶层:稳定中国社会重塑"中国性格" tujian.org
铁路公检法转制成定局司法去地方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广电总局拟限制电视剧每日播出集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中国精神"筑起抗御金融危机的长城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一条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增幅均超过GDP,增速高于去年。而网友则将这一“
增长”称为“被增长”。
续梅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问题是,教育部是怎么知道这些高校的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呢?是听的汇报吗?是下去抽查过的吗?“被就业”才出现这么短的时间,教育部调查得过来吗?续梅又说,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问题是,怎么一票否决呢?是查处高校的就业办主任吗?是直接查处校长吗?如果是查处校长,教育部下得去手吗?
“被就业”之后,“被增长”
横空出世。“被就业”是一个个的案例,“被增长”则源自公众的感觉。央行此前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个人所得税同比去年增速却大幅下降。数据是乐观的,民众是悲观的。两者之间如此矛盾,怎不让民众有“被增长”之感呢?
“被就业”与“被增长”,其实都指向了“统计”问题。教育部如此仓促地认为“被就业” 只是个别情况,恐怕是没有做过科学统计的。一项科学的统计,应该有规范的统计设计。仅仅把各大高校的统计结果加权平均,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看“被就业”是否个别情况,教育部应该委托专业的统计部门来做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