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每天都会听到或看到诸如GDP、物价指数、经济增长率等统计数字。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社会里,一些数字是如此地吸引人。但是,我们又是越来越如此不信任这些数字统计。比如“被就业”的就业率,比如“被提高”的工资增长。
|
胡锦涛在云南考察强调要化危为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产阶层:稳定中国社会重塑"中国性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铁路公检法转制成定局司法去地方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广电总局拟限制电视剧每日播出集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精神"筑起抗御金融危机的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7日,面对公众的质疑,先是教育部辩白:“被就业”只是个别情况。无独有偶,刚刚发布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1.2%、增幅超GDP的国家统计局,27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刊载文章称,国内经济数据之间的不协调,即“打架”现象人们议论较多,而这种现象在国外也不少见。(7月28日《新京报》)
“被就业”的就业率到底是不是 “个别”情况,并取决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证明“清白”的自话自说。就业率被广泛质疑,有着如此深厚的民意认同,也绝非一个“个别现象”可以解释。而发达国家统计数据“打架”现象不少,也不能必然得出我们的统计数据自相矛盾就合情合理。
一个不容置疑和很尴尬的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深陷在一个统计数字的信任危机之中。以至于,公共管理部门不得不主动“解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