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某些地区、部门或特殊时期的需要而制定的高考加分项目,往往在照顾了一部分社会群体后,极可能造成对另一部分社会群体的不公平”。
在高涨的质疑声中,也许很少有人想到,设立高考加分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高考按照考生总分高低排序,公平高效、操作简便,能够抵挡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原国家教委学生司一位司长在接受《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也有标准单一、不利于偏才怪才选拔、无法有效考核品行等缺陷,但相对公平,是高考制度得以30年不落的根本原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位原司长说,正是为了弥补高考制度中的相对“不公平”因素,高考加分才应运而生,“其初衷是为了让高考制度更加公平,但是即使是好的政策,在实际推行中,都可能被各种因素所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位原司长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是,30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舆论一直在推动高考权力下放,将高考加分的具体项目和加分幅度交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正是这种趋势的反映。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对争议,梳理30年高考加分政策的来龙去脉,很有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加分对象从革命干部到三好学生 tujian.org
作为专门的高考史研究者,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罗立祝认为,现行高考加分政策与1977年建立的考试优先的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1977年之前的高考加分政策,也有着弥补公平性的影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0年高校招生时,国家规定应“从宽录取”以下特殊考生: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 [1] [2] [3] [4] [5]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