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救灾战士:部队救灾更加科学化、协同化
2009-07-13
“9年前我曾到过姚安抗震救灾,今天又来到这里。”11日,在姚安地震重灾区官屯乡官屯村受灾点上,正在抢险救灾的驻滇某部战士黎红刚告诉记者,“这两次抗震救灾中,不管是部队的救灾能力,还是地方与部队的配合协调,都有很大进步。” 2000年1月15日,姚安县发生6.5级地震。“当时部队没有设置应急预案,直到上级通知后,部队才开始准备。”黎红刚说,但到了救灾现场,官兵们不知该做什么,都聚集在一起,看到受灾群众需要搬什么就凑过去帮个忙。“虽然人多,但官兵们的战斗力却没完全发挥出来。” “而今天部队的救灾却截然不同。”黎红刚说,9日晚发生地震后,部队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所有官兵几分钟内集结完毕,接到命令就立即出发。到了现场,各个连队分工都十分明确:转移群众、清理废墟、搭建帐篷、搬运物资,“整个救灾紧张而有序。” 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黎红刚认为,近年来,抗震救灾成为部队训练新增加的科目,在科学救灾方面摸索出一套经验来。 在配合协调上,部队和地方政府也有了新变化。这次救灾中,部队已完全融入地方抗震救灾大军中,与当地各救灾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而地方也十分关心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生活条件、设施配备等后勤保障。“虽然部队都是要求自己解决后勤保障,但地方积极帮助,让我们感觉很暖心。” “受灾群众也非常关心我们。”黎红刚说,官兵们在废墟中挖掘物资,经常有村民出来劝阻说:“这里太危险了,不能因为这些东西让你们受到伤害。”
     相关链接
    ·罗京等80位“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受表
    ·西航集团公司成立“吴大观设计室”
    ·《六个“为什么”》一书紧密结合实际直面重
    ·及早谋划,让老年人口大国养老无忧
    ·南京车祸:法律如何回应民意
    ·监管民办高校,不妨借助社会力量
    ·医保起付线可进一步降低
    ·人民英模:王尔琢
    ·最高法院:所有职务犯罪减刑、假释一律公开
    ·“祸水”不是“红颜”想当就能当的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