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GDP年均增长率1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2009-07-13 |
|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常红)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今日,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认为,十年来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高于全国水平9.64%;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均在6%以上,贫困人口减少954万人;2009年物价水平将大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以下;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最所面临的是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等问题。
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 高于全国水平9.64%
2009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指出,近十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高于全国水平9.64%。
从1999-2008年,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大跨越。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4647.38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58256.58亿元,年均增长率11.42%,高于全国9.64%的年均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十年。
内蒙古自2002年起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一,十年间年均增速高达16%;陕西和西藏以12.18%紧随其后,增速最低的云南也达到9.47%。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4122.6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57.18元,年均增长率14.42%,高于全国13.48%的平均水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6%以上 贫困人口减少954万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998-2008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迅速,各省、市、区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在6%以上,有8个省、市、区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增速的平均值(9.7%),分别是内蒙古(12.77%)、宁夏(12.14%)、陕西(11.79%)、重庆(11.13%)、广西(10.08%)、甘肃(10.63%)、青海(10.63%)和贵州(9.92%)。农村居民收入出现多年未有的快速增长势头。1998-2008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收入增速(8.21%)的有5个省、市、区,分别是西藏(9.94%)、重庆(9.14%)内蒙古(8.92%)、四川(8.7%)、云南(8.38)和陕西(8.36%)。
西北五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与全国基本保持同步。1999—2007年,西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01元增加到2804元,年均增长8.3%,基本上与全国保持同步。五省区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最高的新疆和最低的甘肃相差854元。同期,西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02元增加到10445元,年均增长11.2%,甘肃省首次超过10000元西南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9年的2倍以上。1999——2008年,除广西和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于全国外,其余地区都高于全国水平,尤以西藏最高,是1999年的2.52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规模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8年底的2029万人减少到2006年底的117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954万人。
物价水平将大幅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以下
蓝皮书认为,2009年西部经济增长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西部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增长率在11.5%~12.5%之间,比2008年略有回落。此外,物价水平将出现大幅回落,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在5%以下。
蓝皮书分析,从纵向看,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经济增长呈加快趋势。2008年虽受冻灾和地震灾害影响,名义增长率仍达到20%以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率约为12.3%,仍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从横向看,近年来西部经济增速每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高3.3个百分点。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可能加大,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同时西部经济预警指数良好。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6.0,比上季度回升4.9;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与上季度相比回落1.4,降幅明显收窄(2008年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回落21.6),西部企业景气指数为106.8,比上季度提高1.0,是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唯一上升的,这是保持西部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蓝皮书还指出,2009年西部物价水平将出现大幅回落。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受经济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保持低位;国内经济景气预期减弱使居民的消费需求下降;资本市场低迷导致财富流失,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粮食连年丰收、农副产品供应充足等。综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以及政府调控物价刺激消费的因素,估计2009年全年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在5%以下。
参加医保人数十年增加了14倍 低保人数达2620万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改革十年来,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已经确立,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比1999年增加了51.2%;享受养老金待遇的离退休人数增加了53.7%;2000年至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增长了6倍多。
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相继被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1999—2008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14倍,2008年超过4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继续积累,2007年底达到465.6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10倍。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发展。民间投资大量进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中来,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鼓励,一些资本开始从社会福利事业中退出,造成社区服务建设困难较大,服务设施和网点数量有下降趋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城乡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到2620万人。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建议,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逐步与中东部制度对接,实现全国统一的“低水平、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镇非从业人员、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将西部地区城镇全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明确缴费方法、待遇计发办法、基金管理机制,确保西部地区农村所有达到领取年龄的人口全部享受到养老金待遇。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保障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西部地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运用财政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到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中来。延伸服务触角,不断扩大参保人群数量。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四川、陕西、内蒙古位居综合竞争力前三
蓝皮书认为,1999-2007年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静态综合排名。2007年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综合竞争力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川、陕西、内蒙古、重庆、云南、新疆、广西、甘肃、宁夏、贵州、青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四川省综合排名始终处于第1位,说明四川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陕西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其综合排名从1999年的第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并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内蒙古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综合排名从1999年的第7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
此外,蓝皮书指出,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着急需关注和解决的诸多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比较突出,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基础不够雄厚、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科技队伍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金融危机对东部企业形成的冲击与西部地区经济的优越表现,客观上将加快东部地区企业的西进步伐,有利于西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