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铸造中国科技的“火车头”
2009-07-06

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全国科学研究工作体系,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郭沫若担当中国科学院院长的任命。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向郭沫若颁发中国科学院印信。在新中国成立仅仅一个月的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办公。

1956~1966年的十年间,中国科技事业经历了“大潮迭起、波澜壮阔”的时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向科学进军——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一书的序言中说,这十年,对于中国科学院来说“是大起步、大开拓、大发展的10年”。

短短十年,中科院几乎是平地起楼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立起力学、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机、半导体、激光和光学精密仪器等新技术研究机构,以及在分子生物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天体演化、核物理、计算数学、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微分几何、数论、催化理论、化学物理等一批交叉科学与理论科学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培养造就了一支中国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队伍。

据统计,1956年中科院科研机构共有40多个,全院8000多人,到60年代初,科研机构已达100多个,员工达5万多人。

以中科院为中心的科研体系

新中国建院之初,中国科学院对全国自然科学人才与研究机构进行调查,为第一批研究所的组建和人员聘任提供了依据。

在新中国的召唤下,李四光、华罗庚、赵忠尧、葛庭燧、殷宏章、吴文俊、钱学森、郭永怀、汪德昭、张文裕、张香桐、陆元九等一批旅居海外的著名科学家先后回国工作,中科院以他们为主开拓建立了众多新兴学科和空白领域。

1950年6月下旬,近代物理研究所等中科院首批15个研究所正式成立,所长由政务院任命。“那时政务院总理是周总理,给我们发聘书,叫‘授命书’,是由总理签名,国务院签署的。这表示我们国家对科学院的重视,也对科学院研究所的重视。”十年前,贝时璋激动地向本刊记者回忆道。如今,这位中科院资深院士已逾百岁高龄。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亟待恢复重建,但又面临欧美等国的经济封锁,国家便将许多科技问题的解决,寄望于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国家建设需要作为科研的主要目标,成为中科院早期工作的基本方针。

1953年11月,中科院党组呈送了《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次年1月,中央对这一报告作了长篇批示,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科学事业的基本政策,首次提出了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全国科学研究工作体系。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号召“向科学进军”,宣布国家即将制订12年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集中最优秀的科学力量和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科学研究方面”;要“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

在随后制定的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中,中科院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并承担了规划中的大部分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央采取的“四大紧急措施”,即由中科院组织实施。

随着“12年科技规划”的实施,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快速发展。至1965年,全院有直属科研机构106个,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科技布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中国科技脉络图
     相关链接
    ·郑州经适房土地建别墅调查:村民维权2年未果
    ·福建副省长苏增添兼任福州市委副书记
    ·科学发展是稳定之源改善民生是稳定之本
    ·赵洪祝:可持续发展,要“由里往外”美
    ·赵世炎(人民英模)
    ·吉林率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
    ·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
    ·胡锦涛抵达罗马开始访问意大利
    ·山西繁峙县反贪局长资产过亿因信佛热衷公益
    ·代市长王荣称深圳农民工概念将会消失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