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礼系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关注民间 泥塑工艺品凸现富民效应
2009-03-27
一村一品富万方,真可谓是:你有你的增收妙方,我有我的致富绝招。围绕果、畜、粮、菜、药这五大主导产业,宝鸡市的一大部分农村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强有力的发展后劲,除了这些产业,还有一些民间艺术专业村,也不甘示弱,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得民间艺术成为更多人致富的路子。

黄泥巴染出了五色天
凤翔县六营村,村民们世代相传着一种捏泥巴的手艺,吼两句秦腔,捏一把黄土,使这里的泥塑艺人们最惬意的事儿。六营村做泥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农闲时节,田间地头,抓一块泥巴,便能造就出这些别具风格的“泥耍活”,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驻扎在凤翔一带,其中一部分善做陶瓷的江西士兵,就地取些“板板土”,在泥土中揉以纸筋,利用闲暇做些玩艺出卖,这种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这里有句俗话,泥活没本,越做越穷,还说“家有半升粮,不为泥活忙”,就是说这个活又脏又累,是个不好的活。直到,泥塑马被国家邮政总局选为2002年生肖邮票主图,泥塑马一跃成功,可是让泥塑艺人们高兴了许久,市、县分别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
一个泥塑产业由此而迅速崛起,六营村200多口人家,从事泥塑的就有150多家。六营人明白现在的市场经济,产品没有质量根本站不住脚,没有品牌就走不了多远。于是,村里人就围绕着胡深、胡新民等知名泥塑艺人,进行了分工合作,搞起了联合经营。每年从泥塑产业中就能获利5000元左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艺术风格朴实淳厚,便成了闻名世界的民间艺术珍品。泥塑艺人们,多次应邀赴京,办展讲课;数以万计的作品漂洋过海,被世界五大洲的朋友收藏,不少精品成为美术学院教授、学生研习的范本,也有不少的外国朋友登门拜访……
在2007年的农高会上,笔者近距离的感受到泥塑艺术带给人的震撼。胡深老先生的儿子胡永兴塑造的泥塑牛,成为了这次盛会上“一村一品”巡展过程中的焦点,人们争相拍照留念,也为他带来了收益,上海的一位游客一次性就预订了二百件泥塑作品。
如今,在六营村,家家户户都学着做起了泥塑,小小的村庄成了羊的世界,村民们也都发起了泥财,真是一番红红火火喜洋洋的场景。看来,古老的手艺,不单要很好的继承和保护,更需要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古老的传统焕发出勃勃生机。

千阳布艺绣出致富路

布艺绣出致富路
千阳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辈出,布艺、剪纸、编织等民间工艺品闻名遐迩,特别是布艺品,保留了炎帝氏族和周秦文化的民族精粹,其内涵深厚,构图简洁明快,造型夸张,风格雄浑。然而早些年,人们并没有刻意的把布艺刺绣,与商品连在一起,更多的只是作为当地送给小孩子最好的吉祥礼物。
随着,布艺品“福禄寿喜”、“双鱼包”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刺绣作品“五毒马夹”、“青蛙壁挂”获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和三等奖,让更多的认识了这种“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民间艺术瑰宝。这也为千阳人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1,年南寨镇闫家村妇女杨林转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过人的勇气,吸纳本村李爱姐、吕会莲、吕让果等7名姐妹入股,成立鑫兴工艺品协会,统一了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组成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基层经济联合体,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该村及周边地区农村妇女发展工艺品产业。   为了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县委县政府,以工艺品协会为主阵地,利用农闲季节,邀请省、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年举办工艺品开发技术培训班20场次,参训人数3200人次,并采取印发技术资料,播放科技光盘,现场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广工艺品制作技术。同时,组织业务骨干艺人到安塞和省美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把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研制出了麦杆画、布艺等新品种,恢复了大型刺绣品的制作,开发出了“精巧型”刺绣画、布贴画和鞋帽、枕头、马夹、手机袋、布娃娃、沙发靠垫等实用型布软雕。使开发的工艺品由3个类别11个系列增加到布艺、刺绣等8大类30多个系列。 独木难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么一个工艺品协会,汇聚了大家了智慧和力量,千阳布艺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设立了销售点,北京、上海、广州形成了稳固的销售渠道,产品走出了国门,远销港澳、新加坡、泰国、日本和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村妇女在制作销售民间工艺品90多万件,实现经济收入695万元,会员人均实现纯收入15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以上。 岐山北郭农家乐乐千家 臊子面算一门艺术吗,那肯定算。这是一种登峰造极的面艺术。臊子面最出名的就属岐山的北郭村。 来到北郭村,就没有不吃臊子面的道理。也正是这薄、劲、光,一根根象征着幸福万年长的面条和酸辣香的调味汤,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客人,哪怕酸的直掉眼泪,辣的直吸溜,吃完一碗又会爽朗的吆喝一声,老板——再来一碗。 这种“面艺术”的挖掘,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认识到的。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位于县城西北三公里处,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直通北边的周公庙风景名胜区。这么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正宗的臊子面和民俗小吃,为什么不能大规模的带动农民致富呢? 1998年,村两委班子通过到云南民俗村考察学习,提出了以“住农家小院、品正宗岐山臊子面、体验西岐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民俗特色旅游业的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 要吸引客人,还要留的住客人,村上坚持“高起点开发,大手笔策划”,成立了西岐臊子面协会,把接待户组织起来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制定完善一系列接待规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对接待户进行评等定级,动态管理。同时邀请民俗文化专家对民俗村进行全方位、系列化的包装推介。由协会组织,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接待户进行礼仪、烹饪、卫生等知识培训,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塑造品牌形象。 这两年,村上先后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对村庄道路、庭院进行硬化、美化,并集中布点规划,推出了“民俗苑、周原老街”等民俗旅游园区,不断彰显产业亮点,促进了“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村392户,有一半人搞起了民俗接待,年接待能力达到80万人次,从业人员600多人。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300多万元,其中臊子面一项总收入达到357.8万元,人均餐饮净收入2520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民间艺术,是老祖先留给宝鸡的一大笔宝藏,只要利用好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这就是“一村一品”,市农业局同志向笔者介绍说,现在宝鸡全市就有近200个村达到“一村一品”,尤其是一些民间文化氛围浓厚的专业村,立足本身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 (编辑:流年)
     相关链接
    ·石雕女头像——1978年12月加蓬共和国总统哈
    ·柚木雕运木大象——1978年11月泰国总理江萨
    ·银铭文圆盘——1984年12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
    ·银烟盒——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赠
    ·油画《三落三起》——1979年美国政府赠邓小
    ·铜地木浮雕装饰座屏——1987年1月津巴布韦
    ·清真寺纹贝雕盒——1985年5月巴勒斯坦执委
    ·彩绘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瓷盘——1986年英国莎
    ·铜镀金掌托和平鸽——1987年5月联合国秘书
    ·石雕母狼哺婴像——1986年7月意大利罗马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